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2012级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研究生 李开钦
读完李步云老师的文章,我想先就宪政基本要素的变化作一个梳理。关于“宪政”这一概念,作者在《宪政与中国》一文中提到,传统的宪政概念以民主和法治为基本要素,也就是二要素说,然后作者写到“随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以及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特别是二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人权问题日益为全人类所特别关注,人权保障成为宪政概念的基本要素,并逐步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治家所承认和重视。”因而宪政也从二要素说变成三要素说,即民主、法治和人权。而且作者还指出“事实上,民主与法治的主要原则和基本内容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也就是说,民主、法治较以往有了新的内容。但是时隔22年后,也就是去年,作者在《宪政概念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一文中将自己之前的“三要素说”修正为“四要素说”,增加了一个行宪,即变成民主、法治、人权和行宪,并认为“‘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人权保障’是宪政的实质内容,‘宪法至上’则是宪政的形式要件”,并在其后给出了四点理由。如此,从“二要素说”到“三要素说”再到“四要素说”,我想这既是时代的变迁结果,也是理论的发展成果,我在想以后还会不会有“五要素说”、“六要素说”呢,这都说不准的,也许日后四要素也无法涵括所有宪政应具备的要素时,应该还会有新的要素吧。而且作者也说了,即使同一个词在不同年代所包含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经过这一番梳理,我认为对概念的东西,不能固定思维,而是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我想这也不算是什么新东西,应该说是更加强化了我对概念的看法吧,就是不要执着于字眼,而是要掌握概念背后的内容,掌握其精神实质。不过,虽说都是变化发展的,但是这变的当中也肯定有不变的东西,否则就很容易变得无所适从了。
从这再进一步发散思考,概念就是文字所组成的。民主、法治、宪政,从形式上看无论过去多少岁月,无论发生了什么变化,文字还是那几个文字,一点都没变,但是从内容上看,民主、法治与宪政都在不断发展变化,都有了新的东西。也就是说虽然文字一点都没变,但是文字背后的内容却发生了变化,如果认为现在的还是和过去的一样,那就错了,那就会遗漏很多东西了。还可以换一种说法,虽然文字都是那几个文字,都是一样的文字,但是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内容就不一定一样了。这个不一定一样不仅是时代不同会不一定一样,而且在不同人所用来表达的同样的文字背后的意思也是不一定一样的。
再想想,文字是写下来的,那说出来的就是话啊,既然文字在不同的时代所包含的内容是可能会不一样的,在不同的人写出来的所包含的内容是可能会不一样的,那说出来的话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人与人之间在交流的时候,说的人所要表达的并不一定是听的人所理解的,听的人只会搜索他“内存”里的这个词汇,根据他自己理解的这个词汇来理解说的人所要说的话。如果说听的人“内存”里的这个词汇意思越接近说的人“内存”里的这个词汇的意思,那么听者与说者交流起来就会比较顺畅,反之,交流就会有障碍,甚至听者还会误解说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产生误会。
也许有人会说,汉语词汇有些本来就一词多义,但是正常情况放到具体语境里也都能理解是什么意思啊,(比如“意思”这个词,“你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文章的中心意思”、“这点东西送给您,小意思,别客气”、“天有点要下雪的意思”、“打乒乓球很有意思”,我们都能理解这几句话里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怎么可能会有听者误解说者的事情发生呢,怎么会有理解不同的呢,那还怎么交流啊。可是事实就是这样啊,无可否认的,不然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的争吵呢。之所以每个人对同一个词汇可能会理解不同,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啊,他有他的成长环境,他有他所受的教育,他有他的性格习气,而这三个几乎没有哪两个人是一样的,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眼里的世界几乎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词典”也几乎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还是觉得不可能,那就举个极端的情况吧,有些说者所说的那个词听者根本没听说过,在听者的词汇库里就根本没有,如此就可以想见会不会有理解不同的了。那怎么交流呢,听不懂那就问呗。
其实,无论是写出来的文字也好还是说出来的话也好,说白了就是语言,这个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有口头表达的语言、有文字语言、有表情语言、有肢体语言,这语言也实在是太丰富了。由于时代不同会导致语言发生变迁(比如古时候是文言文,而现代是白话文),由于地域不同语言也会有所差异(比如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不同地区方言都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就可以想见了,古时候的人写的文章,比如四书五经,哪是我们理解的那个意思呢,我们理解的只是我们理解的“四书五经”而不是四书五经所要表达的那个真正的四书五经;外国人写的文章,比如马恩的著作,即使看原文版的都不一定理解的就是马恩所要表达的那个意思,何况又经过了译者的翻译,那就更不一定是马恩所要表达的那个意思了。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一千个哈姆雷特都不是那个哈姆雷特。因此,不要认为自己的理解就是对的,别人的理解是错的,也许十年后,二十年后面对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自己都会是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说不要死抱着自己的成见不放,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多与人交流,多向别人学习,这样可以开阔自己的思维,学的也会更多的。